從「德語課」看聖經中的權柄


去年看完齊格飛‧藍茨的「失物招領處」後再看他的代表作「德語課」時,當時對書中許多跳躍式的回憶有點沒跟上,沒有特別享受這本小說。後來意外看到一個喜愛的作家引用「德語課」的片段。激發起好奇心,「到底我錯過了什麼?」

我很少重讀小說(除少數幾本),決定把「德語課」放在家裡廁所,每次看一點,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終於重讀一遍。步調放慢,文字有時間慢慢生成畫面,更能感受故事中所傳達的人性和複雜的情感。於是明白這部小說歷經時間考驗依然備受重視的原因。

「德語課」描述一個被關在感化院的少年西吉,因拒絕寫作的題目「履行義務的歡樂」。院方罰他關禁閉完成這篇作文。他在禁閉期間執筆,一寫就停不下來,西吉以身為警察的父親做作文的主角,詳細記錄父親盡忠職守履行義務的過程。包括將不想上戰場而自殘的大哥送去精神醫院列管。監控一起長大的好友畫家嚴斯,不顧對方對自己有救命之恩。且在戰爭結束後,父親依然公報私仇將嚴斯的畫作燒毀。西吉目睹父親的一切作為,因恐懼而有強迫症。在許多畫作中都會看到火光(來自西吉的幻想),他覺得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把這些畫偷走並藏起來。最終西吉被父親送入少年感化院。

西吉透過作文回憶過往,看似滿足院方的要求完成作文,實際上他藉著「履行寫作」這項義務,諷刺父親的盲從和冷酷無情。父親看似服從上級的命令,其實服從的是內心的偏見和仇恨。

實際上齊格飛‧藍茨撰寫此書時,他取材畫家Emil Nolde被納粹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德語課」被列為世界五十大經典小說之一是有原因的。它反省二戰期間德國唯領導是從和恐怖主義背後的人性。德國在戰後思潮普遍有重擔去思考為何納粹的恐怖主義會滲透整個國家,進而影響全世界。

講到這裡,想到一篇文章曾描述歐洲人對德國人熱情反應的一種下意識恐懼。印象中是這樣寫的,「看世界盃足球賽的時候,走在街上到處都是滿臉彩繪熱情的球迷。當看到一群義大利人,燒掉對手的球衣時,你會笑著說這是群喝醉瘋狂的義大利球迷。可當你看到德國人做同樣的事,不知為什麼,總讓人感到不安。」

許多拍攝二次大戰主題的電影「英雄教育」、「偽鈔風暴」、「竊聽風暴」,甚至啟發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靈感的德國青少年奇幻小說「鬼磨坊」。都用不同的角度討論「我服從的是誰?為何服從?」的議題。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誠懇分享一個經歷二次大戰的德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同胞和民族的反應。哈夫納在書中痛苦的回憶,「為何我和我的同胞成為沉默的一群?為何我們不敢公然反抗?為何不敢表態去阻止這樣的暴行?」
不斷驚恐的活在恐懼下,是哈夫納面對這些問題時所整理出的答案。暴力讓人沉默,所有的獨裁政府都明白這道理。

有句名言貼切的描述出哈夫納的心情。
「所有的戰爭都是內部的戰爭,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兄弟。」– Francois Fenelon

德國文學和電影如此多去探討服從的盲點和權威的暴力,讓我想起有時和朋友聊到聖經時,對方會說他對神的印象是控制、蠻橫。這樣的回答有時是因對方成長的經驗,對權威的認識是負面的。有時則來自過去念書或出社會後一些對權威非常糟糕的互動經歷。甚至,來自不好的教會經驗。於是當對方碰觸到聖經中充滿權柄的神,第一感受就是,「為何我的一切要由神來決定?」

根據他們所描述的神,比較像是個充滿控制慾、脾氣不穩定、嫉妒、心胸狹窄的古怪老頭。有意思的是,神知道人對權威的體認是有距離和恐懼的。

從創世紀裡亞當畏懼神的呼喚(創3:10)、百姓對於神在西奈山所顯現的榮光反應是害怕(申5:5)、百姓害怕撒母耳和神的奇蹟(撒上12:18)、以色列百姓敬畏神同時又去拜異邦偶像(王下17:33)…。諸如此類的經節實在太多了。神的本質就是充滿權柄的,祂沒法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可祂發現只有神蹟奇事無法吸引人真心歸向祂,無法讓人因為愛祂而服從祂。於是祂讓自己的兒子耶穌成為一個人的樣式,經歷身為人的掙扎和痛苦,最終,無罪的耶穌代替眾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

十字架的意義改寫世界對權威的認識。多數暴政的權威來自威脅、暴力和無止盡的恐懼。可耶穌出生在卑微的馬槽、活著的時候是一名木匠、祂面臨的十字架死刑通常是用來刑罰罪大惡極的犯人(想想台灣政治人物下監時所享受的特權都比耶穌多的多)。

擁有權柄的神卻選擇貧苦的出生卑微的死亡。
到底,耶穌的目的是什麼?

我喜歡這段經文所說的:「舊有的我,已經跟基督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活在我裡面。因此,我在這世上的軀體中活著,是憑著信靠神的兒子,他愛我,為我捨身。」(加2:20.NLT版

神不以強權手段逼迫我們順服祂、不以金錢利益吸引我們愛祂。
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b)
這是神永遠的承諾。

即使是基督徒,有時對神權柄的認識也是充滿驚恐的。擔心神故意找麻煩目的只是為了「要操練」自己、感覺神冷漠又遙遠的觀察看自己什麼時候出錯、迴避一人獨處靈修和禱告的時間。有時我看到自己對神莫名的害怕,總會氣惱為何我不可以對神再真實一點呢?畢竟,神都知道。不是嗎?或者,我們只是誤解神,把錯誤的權威印象帶到祂的身上。

我像個想要拿一百分考卷討好神的小孩,可重點是我始終無法拿到一百分。神的權柄讓我看到自己的極限和軟弱,也知道需要去成長和改變什麼。而神的愛讓我知道事實是祂並不care一百分。
「除了我以外,沒人能考一百分!」神偷偷在我耳邊跟我說了這個小秘密。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對懼怕權威的人認識耶穌最好的方式,就是和神的關係保持真實。無需隱藏憤怒、不用小心翼翼、不用假裝自己是個「完美的好人」。當我們掙脫「恐懼的囚牢」,體會從神而來的自由,這份信心讓我們有勇氣和信念去包容去愛,甚至有智慧的用非暴力方式去和生活中不合理的權威對抗。

※本文的圖片是Emil Nolde 畫於1910的油畫 Autumn Sea VII

備註:
感謝大家花時間看我簡單分享一些對聖經的信念。既然聊到小說「德語課」裡的時代背景,尤其又討論「權柄」這個議題時,竟然跳過「羅馬書13章」顯然是有點不完整。但因為延伸的主題太龐大,在這篇讀後心得變成巨文前還是先就此打住。最近陸續在二手書店添購不少好書,有時間再整理和大家分享。

 

2 Replies to “從「德語課」看聖經中的權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