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長照必須是現在進行式

四月底離職至今我都做著自己想做且有興趣做的事。
 
其實這是件相當奢侈的行為,因為沒領薪水要吃老本。且花費大量時間在自己想做的事上,這是我從十幾歲開始打工到出社會從來都沒有的經驗。簡單總結心得:非常幸福!
經過自我沉澱和盤點資源後,一方面想要把自己近十年在廚房家電和鍋具的經驗延伸,在廚房場域做更多嘗試。同時希望未來的工作內容,能結合我喜歡幫助人和解決問題的個性。另一方面,因長期對長照議題的關注,也想在相關領域有更深入的學習。
 
➡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
上週有機會和一位企業老闆聊天,他問為何我對長照議題這麼關心?當時的回答顯得有點太狂妄,但卻是當下我真實的心情。我說,「我待在商業環境很久,知道怎麼做生意。當長照變成一個產業時,我期許自己可以是提供人文甚至是協助文化形成的人,而非只是做生意的人。」
根據國家委員會資料推估高齡化時程,台灣在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過65歲的長輩會超過470萬人。中央社報導「預估2025年台灣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到了2034年,全國一半以上都是中高齡、超過50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依現在台灣行政區人口資料,新北市的人口約4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2025年我們的長輩人數會超過一個新北市。
當社會有這麼多長輩,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60歲照顧80歲的老老照顧。可能會出現更多三明治家庭,面對工作、養育和照顧長輩的難題。長照議題刻不容緩。
 
➡長照產業需要更多人文關注
借用姚仁祿先生在東海大學的演講,如何定義人文和文化。
「人文」是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同特有的思想與行為特質;「人文」是要追求最大利益,將別人的損害減到最低。人類因為具有「人文」,會去為他人設想,也知道如何互愛。人文的關鍵在於「無私,利他主義」。
文化是什麼?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累積的成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界,會迸發相異的文化風采。
 
我長期照顧有躁鬱和失智症的母親,關注長照議題已久。同時自己身為癌症病人也親身體驗照顧品質優異的差別。對於醫療照顧有很多第一手近距離的觀察。
長照議題中被照顧者和照顧者都有其壓力,背後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能夠根據一個家庭生活上實際需求,量身訂做出合適的照顧計劃,是需要照顧者、家人朋友、社福機構和政府單位許多努力的結果。
 
很幸運的是,現在的我有時間和不同機會去深入學習了解長照議題的各個面向。因為同時有其他的課程進行,看來我的學習時程一路要走到年底,但目前吸收的內容已經讓我獲益良多。真心希望我的學習未來都能回饋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現在認識長照是幫助未來的自己
曾經聽過一位講者的分享,她問現場聽眾:「你希望自己過世時身上沒有三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嗎?臨走前能與家人好好道謝道別,走的平靜安穩嗎?」
我想每個人對這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深深盼望自己能好好活也好好死。其實這也是無數長輩的渴望。
 
現在學習認識長照了解長照的各個面向,其實也是在幫助未來的自己。我從過往的照顧經驗裡,有能力提供一些包含實際照顧執行、法律面、心理面的經驗給身邊朋友。
我的朋友們理解更多資訊後,他們就有能力在未來長照議題的諸多選擇題中,做出更適當的決定。個人的影響力微小卻深刻,台灣社會需要更多了解也理解長照議題的人,每個人的力量都很重要。
 
有次在急診室陪伴母親時,遇過一個例子至今印象深刻。
當時有幾位家屬在急診室外討論是否讓醫生進行急救,患者的配偶似乎因哀傷失去決定能力,就讓孩子們來做這決定。一片驚慌中,孩子們同意醫院進行所有的急救措施。
身為一個常常跑醫院的我來說,在旁感嘆,這對孩子們來講是個多難的決定呀!或許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實際進行急救的過程會發生什麼,或許家庭成員從來沒有機會做過醫囑或遺囑的討論。如果面對老邁、病痛和死亡,我們有更多的生命教育可以傳遞經驗和情感,或許這些可以幫助更多家庭減少些遺憾。
 
我很喜歡這段禱詞:「請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請給我耐心,去接受不可改變的;請給我智慧去分辨可改變的或不可改變的…。」長照的路很長,願我們都有足夠的勇氣耐心和智慧保持前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