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崗城故事

to-kill-a-mockingbird
我知道有「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這本書已經很久了,知道它得過普利茲文學獎,也知道作者Harper Lee終生只寫過這麼一本小說。因為對小說的印象是探討美國歧視黑人的種族主義,始終沒引起我閱讀的興趣。直到前段時間,恰巧陸續看到的三本書的作者都提及此書對他們的影響,二個人是巧合,三個人都推薦這本書,那真的得找來瞧瞧!

小說是透過小女孩Scout的眼光來回憶和哥哥Jeremy、好友Dill在梅崗城某年的夏天。起初故事彷彿「湯姆歷險記」般的歡樂童年時光;爬樹、打架、從不停止的惡作劇、鄰居莫蒂小姐美味的烤蛋糕、嚴厲又忠心的黑人保母卡布尼亞、幻想鄰居家關於Boo的鬼故事…。慢慢的,我們透過Scout的眼睛,更深入了解這個60年代的美國小鎮。Scout父親的客戶康寧先生沒有錢負擔律師費,於是送來胡桃和一袋袋的蔬菜當做補償。

「為什麼他這樣付給你?」我問。
「因為他只有這個辦法,他沒有錢。」
「我們窮嗎,爸爸?」
爸爸點點頭,「我們確實很窮。」
Jeremy皺了皺鼻子,問道:「我們像康寧家那麼窮嗎?」
「不一樣,康寧家是鄉下人…股市崩盤對他們的打擊最大。」
(當時正遇上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

mary_badham22 

因為這樣的大環境背景,產生故事中鮑伯‧艾薇(Bob Ewell),這一類貧窮、酗酒、無知又滿懷惡意的白人。他誣陷湯姆·魯濱遜強暴他女兒。後來還無恥地威脅和傷害Scout一家。

隨著故事的進行, Scout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中,開始察覺到一絲陰影,這是始於他們的律師父親Atticus Finch決定幫黑人湯姆·魯濱遜擔任辯護律師,證明湯姆並沒有強暴白人女孩梅薏拉時。整個梅崗城居民對Finch一家的態度有一百八十度明顯的轉變。Scout面對與日相處的善良小城鄰居,在一夕之間對父親幫助黑人打官司產生的莫名敵意,感到不安和恐懼,也在這樣的衝突中,Scout學會看待人性的不完美和對生命的尊重。

「梅崗城故事」寫於1960年,1961年隨即榮獲普利茲文學獎,1962年拍攝的電影版由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主演(他就是羅馬假期的男主角),因為此片他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他所扮演的律師後來還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美國影史大銀幕英雄的第一典範。就在看完小說後沒幾天,剛巧又借到這部老片,Peck把正直的律師Atticus Finch角色演的十分稱職,小童星也演活書中帶點男孩子氣又天真活潑的Scout,是部相當精采的電影。

30049158_808e143482

有兩段情節令我十分動容。一幕是Atticus Finch深夜在監獄門口,獨自一人力抗要威脅黑人湯姆·魯濱遜的群眾,一旁偷窺的Scout和哥哥Jeremy忍不住衝出來保護父親,一番童言童語竟讓鬧事者羞愧離去。父親捍衛信念挺身而出的勇氣和一家人間深厚的信任,十分感人。

00 

另一幕是在法庭裡,Atticus Finch侃侃而談請求所有的白人陪審團從「人生而平等」的角度還湯姆·魯濱遜一個公道。當最終,陪審團還是判湯姆·魯濱遜死刑時,法庭上看熱鬧的眾人一哄而散。而當Atticus Finch收拾皮包離開時,此時,坐在二樓旁聽席的所有黑人,陸續沉默的,起身向他致敬,目送Atticus Finch走出法庭。

故事中一直被Scout懷疑是鬼怪的Boo,在故事中若隱若現,直到最終才現出真正的面貌,Boo在書中有其極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不安」。正如白人對黑人,以及黑人對白人。當黑人保母卡布尼亞帶著Scout和哥哥Jeremy首次參加黑人禮拜時,也受到黑人同胞的側目和冷言冷語。

另一個本書最常被討論的話題,也就是原英文書名「To Kill A Mockingbird」(中文譯:殺死一隻模仿鳥)。這種鳥以能模仿各種鳥叫,發出各種美妙的叫聲聞名,分布在美國南部各州。

852225783_392f779267 

書中Atticus對Jeremy的一席話,點出本書的中心思想。
「…我寧可你們在後院裡射罐頭,可是我知道你們想去打鳥。如果能打得著,你們把藍背鳥統統射殺都可以,但是你們得記住,殺死一隻模仿鳥是有罪的。」模仿鳥不是害鳥,它只是快樂唱歌取悅人,它是無辜的。當人握有權力時,要十分審慎的運用,避免傷害無辜。Atticus的一番訓斥,也是作者藉此對美國種族岐視問題提出一有力的反思。

113475917_5586bf5552
現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為紀念這部發人省思的小說。每年五月在門羅郡法院大樓 (Monroe County Courthouse) 的草坪上,演員們會演出「梅崗城故事」中在法庭著名的一段戲。

回頭想想,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握有什麼樣的權力呢?
突然想到,母親於六月退休後,近日兩人互動多了,衝突也明顯與日俱增。
我擔任起照顧母親的角色,兩人角色對調,彼此都感覺極微妙的身分轉換。我多了份責任,講話也跟著比較大聲起來,多了挑剔,少份包容和做女兒的貼心。

我ㄧ輩子可能碰不上Atticus這樣影響一個人生死關頭的抉擇。
但我也擁有不同的權力,不論在家庭關係、工作環境或人際關係中…。
我是否謹慎的善用能力所及的每一個權力呢?

耶穌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曾經有個律法師來找砸(律法師的聰明才智可等同於現在的博士+博士後研究)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


保羅在羅馬書中又把耶穌的這段話更明確的解釋。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8-10)

對基督教反感的人,可能會跳出來說,美國是基督教國家卻也歧視黑奴長達兩百年呀!

這問題延伸討論可大可小,很難用短短幾個字來講。我試圖用自己的比喻來解釋,很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學游泳,即使教練怎麼教他和示範,終究這個學習者得親自下水去游,起初肯定游的很差勁,但只要不斷的練習終究會越來越接近教練的水準(當然因人而異)。耶穌做了一個完美的示範,在愛神和愛人兩方面,往後的兩千年,每個基督徒則努力的接近耶穌的水準,想當然耳,結果也是因人而異。學游泳的人游不好,不代表教練教錯了。


對這話題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部電影「奇異恩典」或魯益師的「返璞歸真」來看。前者是講述威廉‧威伯福斯致力於廢奴制度的過程(中文書名是「兄弟相愛憾山河」 )。後者是魯益師(納尼亞傳奇的作者)應英國BBC電台之邀,在二次大戰期間主持的節目內容。「返璞歸真」翻譯的中文用詞有點不順,但裡面討論的話題十分深入淺出。另外一本是「尋找一個可以愛的上帝」 (商周出版),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應該會很有收穫。

6 Replies to “梅崗城故事”

  1. 感謝分享! 像這類關於人類高尚情操和價值觀的文學作品和電影真的需要更多人<br />
    的分享. 在現在這個價值觀扭曲,缺乏標準的社會裡面,人需要找回最起初的那份純<br />
    真和善良.<br />
    <br />
    Judy

  2. 也是看到別人分享才知道原來這本書和電影那麼棒,很開心可以和大家分享!對<br />
    啦~~你何時要回台呀?

  3. Dear J, <br />
    我在美國唸書時 有一美國朋友強力推薦我看這本書, but i didn't. Just remember the <br />
    name of this book. <br />
    謝謝 你broader my view through the sharing. 相見恨晚. yet 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 <br />
    <br />
    adding oil to face the life. it takes time to see the rainbow. <br />
    <br />
    Helen

  4. 謝謝格主的分享!<br />
    提出的觀點亦讓我感同深受!<br />
    <br />
    我想把你的blog做聯結,不知可否?

  5. 漏了一些資料…4樓再留一次<br />
    <br />
    謝格主的分享!<br />
    提出的觀點亦讓我感同深受!<br />
    <br />
    我想把你的blog做聯結,不知可否?

  6. 沒問題!非常歡迎!能認識愛書的同好,我也很開心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