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不等於成熟

住家附近熟悉的海鮮攤,週末時老闆夫妻會讓兩個小孩來攤位上幫忙。有次週六,我為早上十點邀客人來家裡吃早午餐,提前七點半就上市場買魚片。

海鮮攤才剛擺出來,白色保冷保麗龍箱一落落的堆疊著。一旁已經有三個客人等著。老闆夫妻和念國小的小兒子俐落的穿梭在雜物中,同時整理魚貨,也四處翻尋客人指定的海鮮。他們一家三口忙碌的對話著,「幫我看看鱈魚有沒有在那個箱子」、「那裡的蝦子幫我稱200元」、「爸爸,客人這隻石斑要殺」等等。

我注意到平時乖巧安靜念國中的姐姐沒出現,便問老闆娘今天姐姐怎麼沒來。老闆娘一邊幫客人秤蛤仔,一邊抬起頭來對我說,「姊姊昨天念書念的比較晚,想讓她多睡一點。她再從家裡趕過來幫忙。」話語裡盡是對女兒的不捨。記得老闆娘提過他們住台北縣,趕來市區至少也要一個多小時。這個「多睡一點」的體貼,是為著生活打拼的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

至此以後,每次在攤位上遇到姊弟倆,我都會盡量稱讚他們。我不會說他們「好乖」、「孝順」或「懂事」。而是誇獎他們做的很好的部份,例如殺魚的技巧專業,對水產的知識豐富,或者算帳快速準確。

曾經身為小孩的我明白一件事,幫忙大人們的工作,小孩往往不是真的那麼心甘樂意的。做孩子的我們把大人們的辛苦看在眼裡,明白日子要過下去,按捺住滿腹的不願意或者鬧過脾氣、哭著被打過,然後掛著眼淚繼續幹活。不論那個「活」,是小從擦地洗衣、乖乖去上三個補習班,或大到照顧生意。隨著時間,小孩也慢慢就習慣了,不再鬧脾氣不再擺臭臉。然後,周遭開始會有人稱讚「這小孩真早熟」、「真懂事真孝順」、「養到這樣的小孩真好命」之類的話。

某些孩子,長大後會從自小被訓練的殷勤中收穫良多。但某些人,則走不出「永遠要懂事」的自我框架。或者說,無法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無法坦承的表達出來。

聚餐場合,一個認識不久的朋友,在席間意外對我侃侃而談自小早熟的他從小和家人之間糾葛的情感。關鍵點在於,他覺得自己是長子要照顧家裡要孝順,他的夢想和人生規劃始終因著家人的需要無法實現。我問他,你開心嗎?他回答說,很不開心,他常常想要拿起包包逃往其他城市的衝動。我再問他,那他「真的」愛家人嗎?他沉吟許久回答,當然愛,但也恨。

老實說,我感覺問題不在家人,而在朋友自身。因為只是片面之緣的朋友,也不確定要怎麼安慰。除了問問他有沒有興趣認識曾有類似經驗的教會朋友外,也只能分享自己的經驗。

「早熟並不等於成熟」,這是我十分深刻的體驗。

有次參加有機小農的市集,有個農夫介紹有機蘋果種植,他讓我試吃一顆剛切好的蘋果。蘋果很新鮮,嚐起來很甜沒有任何不妥。他再遞給我另一份蘋果切片,我吃了,瞬間睜大眼睛充滿驚訝。「好吃吧!」他得意的說。是的,這蘋果非常好吃。香甜的蘋果味中甚至帶著點檸檬清香,咬起來的脆度口感和迷人甜味,與剛剛吃的那顆「正常」蘋果有很大的差異。農夫先生解釋,前面那顆是用方法催熟的蘋果。後面這顆蘋果,則是農夫要密切注意天氣、蟲害和季節,再適合時間裡採收的自然蘋果。農夫解釋,自然的蘋果,採收時間早個幾天和晚幾天,有時甜度和風味就會有明顯變化。也就是說自然生長的蘋果充滿自己的個性,無法被控制。

回想自己從小常被親戚們稱讚為「懂事早熟」,但事實上求學期間我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不安全感。在關係中,面對愛人和被愛,不是過度在意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是孤僻的拒別人於千里之外。早熟意謂著過早被期望要有成熟的樣子,但不見得是真實的樣貌。我們可能批評時事頭頭是道,卻沒有能力敞開自己的心。或者擅於應對進退、世故老練,卻過早看透人情冷暖,失去簡單純真的相信。也有人總是太擅長照顧別人,卻忘了照顧自己真實的需要。

最近走紅的電信廣告在網路上引起許多搞笑的仿效。廣告中受訪者一樣被要求在剛剛的彩排對家人的溫馨表達後,真的打電話給家人,於是看到受訪者就在錄影鏡頭前和家人「真的」大吵起來。許多朋友看完都跟我有同樣的感觸「好有親切感呀!」

與家人互動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賴於我們自身的成熟。

自己從「早熟跨到成熟」的過程,個人認為有兩個指標:
1. 在關係中有清楚的界線
不論我們要承擔多少責任,真正的成熟是你甘心樂意且明白自己為何而做。不會把自我犧牲的苦澀怪罪到任何人頭上。明白自己的能力範圍和限制,也清楚的讓別人知道並對雙方的界線有共識。
2. 坦誠的表達自我情緒並尊重他人
事實上,我們的家庭關係可以不用像八點檔的電視劇那麼戲劇化。一定要有人大吼大罵、大哭、甩巴掌和肢體衝突(好吧……有時確實很難避免)。重要的是,我們出於善意和愛,誠實表達自已的情感(不是怪罪或指責別人)。僅僅只是一句,「我很需要你」或「你剛剛這樣講讓我非常難過」都是練習的開始。

自然有機的蘋果樹,挺天立地的在大自然中生長,每顆果子有著無與倫比的迷人滋味。祝福每個早熟的你,從內而外步入真正的成熟,有機會修復「催熟」過程中的遺憾,讓這些成為養份向上生長,開枝散葉。

 
<本文首刊於2014-03-07 今周刊-「城市漫步」專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