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熟 越要用心經營

前陣子有個老朋友回國時途經台北,約時間拿他託我買的東西。真到要碰面的當天,我臨時多了二個約,東奔西跑,以至於後來就隨意拖個友人把東西交給老友。事後,老友跟我表達有不被重視的感覺,覺得多年友誼怎麼會連兩人碰面敘敘的空檔都沒有。我也為此好好反省,如果約的對象是客戶或是初次見面的朋友,我大概是不敢這麼隨便的。

 
另一個讓我思考的例子,是剛認識不久的客戶,或許在有機會生意合作的前提下,對我個人的需要非常關心。簡訊、mail、電話幾乎什麼通訊管道都用上,十分週到。內心深知如果客戶對我沒有「生意上的期望」,應該是不會那麼多禮的。
 
兩個關係的互動讓我有些感觸和體認,在熟關係裡,越熟越容易「理所當然」。好比,收到家人簡訊告訴你如果太晚回家,已經準備好水果在冰箱。會不會即時回訊,謝謝對方的用心?或者,以前同事寄來一個對我們有用的工作訊息,是否會找機會感謝對方,還是只是隨口說聲謝謝。收到朋友同事召集聚餐、連絡活動的信件,會迅速回信謝謝對方費心準備?還是匆匆看一眼就放著不回信也不回應?
 
客戶對我主動關心,或許是覺得這關係能在未來製造點「錢景」,這是最大的誘因。同樣的,我也可能想要贏得某些客戶的認同,在某些關係裡特別留意。但往往我們在熟關係裡有一種「自然習慣」,失去想即時表達關心和主動示好的「誘因」。
 
耶穌在馬可福音12章裡,提到他看重那個寡婦捐出僅有兩個小錢的寶貴。但耶穌是如何「看見」的呢?他怎麼看出寡婦的貧苦又怎麼看出她的掙扎?他怎麼知道這是寡婦所僅有的財產呢?當然我們也可以說耶穌不是普通人他知道每件事,但我更相信是,耶穌他認真的「看見」這個寡婦的心意和她行動背後的用心。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如果我們選擇「認真看見」一定能看見不同的人情風景。當我們決定「看見的深度」,自然也決定「看見的內容」。
 
在印象中,家族的男性長輩向來很難用言語表達或主動關心,但舅舅是個特例。前陣子母親往返醫院急診數次,他在過程中常打電話給我關心整個就醫的狀況。雖然每通電話通話時間都不長,但都表達他的關心。即便在母親離開醫院後這二週,他依然保持3~4天打電話給母親和我關心後續的狀況。舅舅工作繁重,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要照顧,這二年更因為五十肩的老毛病要花費許多時間診療。但他選擇在忙碌中「看見」我們的需要,讓我十分溫暖窩心。真希望有ㄧ天自己到舅舅這個年紀時,也能如此懂得安慰人。
 
有次我寫封信把當時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分享給一些老朋友。隔幾天,有一個許久不曾談話的老友來找我聊天,她分享看完我的信後為我想到哪些層面的問題,也為我禱告。當下她的回應不但讓我感到窩心,也感到從友誼而來的溫暖力量。
 
不論是舅舅或上述的朋友,他們絕對無法從「鼓勵我」這件事得到任何好處。「表達愛」這件事或許本身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誘因。
 
有時我們太低調,關心一個人卻從來不告訴他/她。有時則是想太多,害怕自己如果這麼做,對方會不會怎麼想。可事實上,最重要的事或許就是這些我們從來沒有說出來和做出來的事。越熟悉的關係裡,不論夫妻、孩子、家人或朋友,更需要抱著感謝和用心去經營。當我們不再理所當然,有時這就是給對方最大的驚喜!
 
以下是自己想到容易在熟關係裡理所當然的行為:
  1. 永遠會有人洗掉髒衣服。
  2. 永遠會有人丟垃圾。
  3. 永遠會有人準備早餐、午餐和晚餐。
  4. 收到信或簡訊就好了,幹嘛回覆呢?(Line不是會出現”已讀”嗎?)
  5. 如果不約,就不會打電話、發訊給對方。
  6. 如果沒有Facebook,基本上不知道對方再幹嘛!
  7. 打聽我們關心的人,卻從不主動聯繫。
  8. 不再直視對方的眼睛,慎重的表達:對不起、謝謝你和我愛你!
摩根費里曼曾演過一部不甚出名的電影《10 items or less》,這部小眾電影內容相當溫馨。電影裡的摩根費里曼誠懇真誠充滿赤子之心,加上嘴巴甜死人,幽默又正面,不論跟誰都能很快打成一片。他把超市當遊樂場、對著徐娘半老的雜貨店老闆娘喊「美女」、在洗車店陪小孩玩假想遊戲、陪工人一起擦車、對試衣間的兩位胖女孩說「美極了!女士們!妳們會是今晚最耀眼的…」。
冷眼旁觀的女主角問,「你跟誰都能這樣聊嘛?」摩根費里曼回應,「….人和人的溝通交流,就是生活樂趣之所在。」
 
希望我們活的越久,越熟的關係越窩心。
 
<本文首刊於2013-10-04 今周刊-「城市漫步」專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