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生活-書摘


看完「不生病的生活」一書,解決以前在吃排毒餐時,許多困惑的問題。好比:為何喝牛奶不好?
本書提供許多詳盡的營養學和簡單的醫學原理,對健康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如真想嘗試書中所述的飲食方式,切勿操之過急,最好能長時間調整,長期的養成飲食好習慣,比短暫的改變,更為適宜。也可參考網誌中的另一篇文章:為何要吃排毒餐

(本書摘結合網路的重點摘要和個人用提問方式彙整)
Q1:為何喝牛奶不好?
牛奶確實含有許多有益健康的成分,例如最為人知的抗炎症、免疫調節作用的乳鐵蛋白,但市售的牛奶中,這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在加工過程中完全消失了。
牛奶是最不易消化的食物,牛奶所含的蛋白質,其中八成為酪蛋白,進入胃中後立即凝固,非常不易消化。
生乳中含有大約4%的脂肪,其中大部分是稱為「脂肪球」的小顆粒,脂肪球顆粒越大越容易浮起。過去生奶放置一段時間會有一層白色的奶油狀脂肪,這就是牛奶未經過均質化手續,在運送過程中,因震動脂肪球浮起而形成的。為了防止這層脂肪層,現在使用名為均質器的機械,將脂肪球攪碎,這樣製造出來的牛奶就是「均質牛奶」,均質化的過程會使生乳中的乳脂肪與氧結合,變成「過氧化脂肪」。市面上的牛奶幾乎都是屬於這類。
「過氧化脂肪」也可叫做「氧化過度的脂肪」。更簡單明白地說,即「生鏽的脂肪」。酵素不耐熱,經過「均質化」和高溫殺菌的市售牛奶已不含重要酵素,而且脂肪成份還變成過氧化物,蛋白質也因為高溫而變質。牛奶不但會導致各種過敏,也是使小孩發生白血病、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原因。而且,飲用過多牛奶反而會導致骨質疏鬆症。大半美國人每天都飲用大量鮮乳,但卻有非常多的人為骨質疏鬆症所苦。
飲用過多牛奶反而會導致骨質疏鬆症,人類血液中的鈣濃度,經常保持在9~10毫克(每100C.C.)。但喝牛奶後,血液中的鈣濃度會快速上升,但身體為了保持恆常性,將血液中的鈣濃度恢復至通常值,會將血液中的多餘鈣質經由腎臟排至尿中,反而減少體內的鈣質量,帶來諷刺性的結果。
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成年之後還在喝奶。只有人類才會將不同種動物的乳汁加以氧化來飲用。換言之,這違反了自然法則。愛喝牛奶的人最好改喝未經均質化的低溫殺菌牛奶,而且偶爾喝就好,因為牛奶對人體沒有任何好處。
優酪乳中含有大量的乳糖,食用優酪乳後,乳糖因為乳酸酶不足,無法完全消化,結果引起消化不良,不少人因此發生輕微腹瀉而將腸內的宿便排出,這使人產生「乳酸菌治好便秘」的錯覺。根據三十萬例的臨床結果顯示,經常食用優酪乳,會使腸相逐漸惡化。
結論→可以小魚、海藻類、小蝦來吸收鈣質。

Q2:為何盡量不要吃肉?
大部份的疾病都來自「過去錯誤的飲食生活」。一九七七年美國參議員麥高文提出可以改變美國人飲食生活、使美國人變健康的「麥高文報告」。報告中將日本元祿時代以前的食材定義為最理想的食物,也就是以未經加工的糙米為主食,搭配季節蔬菜或海藻類,至於動物性蛋白質則從小型魚介類中攝取。
所謂不吃肉就無法使肌肉發達的說法,完全是謊言。不吃肉身體很難健壯的說法也是騙人的。但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能加速人體成長卻是事實。只是「成長」的現象在超過某個年齡之後就是「老化」。能加速成長的的肉食生活,換一種說法,就是加速老化的飲食生活。
現今的營養學認為,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有許多理想的成分。但實際上蛋白質的必要量,每一公斤體重約需一公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攝取60公克就已足夠。
食用體溫高於人類的動物肉會污染血液。牛、豬、鳥(38.5~40度)、雞(41度)的體溫高於人類,在他們的體溫下狀態安定的脂肪,一旦進入較低溫的人體內就會凝固,使血液變黏,並導致血管阻塞。魚是變溫動物,在通常狀態下,體溫遠低於人類。以魚肉為主的人,不論腸相多麼不佳,也不致於形成憩室。魚肉分紅肉和白肉,金槍魚、鰹魚的紅肉含豐富鐵質與DHA、EPA等抗氧化物質,對貧血者有益,但也比較容易氧化。食用紅肉魚類時,請務必選擇新鮮度較佳者。
理想的飲食組合是,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八五:一五」。從植物性食物中,也可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和必須胺基酸,不一定得吃肉。榖物、雜糧、豆類、蔬菜、磨菇類、水果、海藻中就含有豐富的胺基酸,海苔的營養成分中更有百分之三十七是蛋白質,大豆因為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自古以來亦有「田裡的肉」之稱。
動物性食物不含食物纖維,大量攝取肉類導致食物纖維攝取不足時,糞便的量就會減少,這就是便秘和宿便的原因。如果狀態惡化,腸壁上可能形成憩室(大腸(結腸)壁上長出指狀息肉),毒素和宿便累積其中,最後就成了息肉或癌症的致病原因。

Q3:無油的食物很難吃?油為何不好?
油的脂肪主要成分「脂肪酸」,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是「好的脂肪酸」,是維持心臟、循環器官、腦、皮膚等功能必要的養分。不飽和脂肪酸中,有些無法在體內生成,必須從食物中取得,這稱為「必需脂肪酸」,例如亞油酸、亞麻酸…等。
若要獲得不飽和脂肪酸,魚類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最為穩定。特別是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鮪魚等「青背魚」類中含有豐富的「DHA」、「EPA」等優良的不飽和脂肪酸。
最容易氧化的食物是「油」。目前一般市售的油大多使用「溶劑萃取法」,也就是在原材料中加入名為「已烷」的化學溶劑使它形成糊狀,經加熱溶解出油分,最後再高壓、高溫下使溶劑蒸發後萃取得出。以這種方式得到的油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含反式脂肪酸最多的是人造奶油。很多人以為人造奶油的原料是植物性油脂,不會有膽固醇,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如果家裡有人造奶油,請馬上丟棄。用來製作點心、零食、炸薯條的酥油,也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油炸食物會消枆體內的酵素,喜愛油炸食物的人,請減少食用次數。烹調後放置一段時間的油炸食物則絕對不可再吃。
不論哪種油,與空氣接觸後很快就會開始氧化。因此,最好儘量避免使用油來烹調食物。直接食用榖物、豆類、堅果或植物的種子,是最安全、最健康的油脂攝取方式。
維生素A是脂溶性的營養素,,只要非常少量的油脂及可吸收脂溶性,只要同時食用少量的大豆、胡麻等含有脂肪的食物也可充分吸收。

Q4:細嚼慢嚥有益健康?
唾液中含有消化酵素,藉著咀嚼,酵素與食物混合,可順利分解食物,幫助消化與吸收。充分咀嚼還有利於瘦身,因為用餐時間拉長,血糖值在進食時逐漸上升,可使食欲受到抑制。食量減少,消化和吸收使用的酵素量也會減少,整體而言可節約奇妙酵素的消耗量。實踐新谷式飲食健康法,經過半年,胃相和腸相即可明顯改善。
每進一口食物要咀嚼30~50次。因人類的腸璧能夠吸收的最大程度約15微米(千分之15毫米→備註:0.0015公分),大於這各尺寸的塊狀物無法吸收,會被排出體外。

Q5:吃的健康是否代表食之無味?
酵素不耐熱,在48~115度就會死亡。新谷式的飲食法,基本上就是將富含酵素的食物定義為好食物,酵素較少或不含酵素的食物則為不良食物。越加熱酵素越容易消失,因此食材的選擇、調理方式以及食用方式就變得非常重要。

勉強吃不好吃的東西是不會健康的。

新谷飲食健康法強調吃的方法:
      1.植物性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85:15
      2.整體區分,穀物(含豆類)占50%,蔬菜和水果占35~40%,動物占10~15%
      3.占全體50%的穀物最好選擇未精製者
      4.動物性食物盡可能選擇魚類等比人類體溫低的動物
      5.選擇未精製的新鮮食物,盡可能保持自然的狀態
      6.盡可能不要攝取牛奶和乳製品
      7.避免人造奶油和油炸食物
      8.充分咀嚼,勿暴飲暴食

想要享受美味,偶爾來客牛排或喝上一杯小酒無妨,但其餘95%的飲食習慣要堅守健康原則。
人體的細胞依部位有差異,大約120天左右會完全更新,因此新谷醫生建議初次嘗試的人,至少要堅持四個月

Q6:報章雜誌常說的自由基到底是什麼?
氧化後的食物進入體內,會產生自由基,而且是製造出活性氧的主要原因。已知自由機會破或細胞內的基因,成為致癌因素。

人類為何如此恐懼自由基?原因就在於自由基具有強大的氧化力(使物質生鏽的力量),而且是普通氧的數十倍。自由基雖大多被視為有害物質,但它也能消滅進入生物體內的病毒、細菌…等,不過若自由基超過一定數量,就會破壞正常細胞的細胞膜或DNA而危害身體。身體儲備屬於抗氧化物的酵素,在自由基過度增加時,會發揮中和自由基的功能。最具代表的就是名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酵素。

其他重點書摘

茶中的兒茶素,據有抗氧作用的多酚,但數個兒茶素結合,就會變成名為「丹寧」的物質。丹寧是植物中所含「澀味」成分,柿子的澀味就是這種丹寧物質。丹寧非常容易氧化,與熱水或空氣接觸容易變化成「丹寧酸」。丹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推測就是茶中的丹寧酸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影響。→結論:不要以茶代水,避免空腹飲用,一天最好以二、三杯為限。

「胃酸過多」的想法根本是錯誤的。事實上,胃酸並不會分泌過多,胃酸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而分泌。要防止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只要避免胃酸逆流即可。避免的方式是切勿暴飲暴食,努力減少菸、酒、咖啡的攝取量,並儘量在就寢前的四、五個小時用完晚餐,睡覺時讓胃部保持淨空狀態。

不論動物或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酵素。酵素的量與活性度,對健康狀態有大的影響。胃相、腸相佳的人,共通點是大量攝取富含酵素的新鮮食物。經常吸菸、暴飲暴食、壓力大、使用藥物,都會大量消耗酵素。體內酵素的量掌握著生命體的命運,生命體的所有活動都與酵素有關,必須靠酵素發揮作用,但可惜的是奇妙酵素會隨藉年齡而減少。

胃藥吃的越多越傷身體。藥基本上都是毒,越快出現效果的藥,毒性越強。效果強的藥、具有速效性的藥,相對的,對身體的傷害也比較厲害。各種藥物中,以「抗癌劑」對奇妙酵素的破壞力最大,因為它進入人體後會釋放出大量的「自由基/活性氧」,除非必要,儘量不要使用。

年輕時起就吸菸、喝酒,以肉食為主,大量攝取乳製品,到了六十歲左右,一定會出現生活習慣病。疾病不是神給我們的考驗或懲罰,而是不良習慣不斷累積的結果。調查癌症患者的飲食習慣,可以發現大多數人都習慣大量葷食,如肉、魚、蛋、牛奶等動物性食物。不論患任何癌症,幾乎沒有例外的,患者的腸相都不佳。而且,罹患乳癌的女性與罹患攝護腺癌的男性,出現大腸異常的比例相當高。

獅子等肉食動物捉到獵物時,一定從內臟開始吃,原因是內臟正是酵素的寶庫。近年來寵物的疾病快速增加,可以想像是寵物飼料出了問題,因為飼料雖號稱含有寵物所需的均衡養分,卻忽略了酵素。本來野生動物就不可能吃加熱的食物。酵素不耐熱,飼料或罐頭在加工的過程中經過加熱,酵素幾乎完全消失。

開封後的米和空氣接觸後會逐漸氧化。精製的白米已除去外殼,比糙米更容易氧化。米除去外殼之後稱為糙米,再除去稱為「糠」的皮層後稱為胚芽米,再除去胚芽就稱為白米。白米被除去了最重要的營養素,等同於沒有生命的「死亡食物」。會發芽的糙米,才是蘊含著生命力的「活的食物」。未精製的穀物較佳的說法也適用於麥類。要享用麵包或義大利麵食,最好選用完全以全粒小麥粉製作的產品。

進入中高年後,不少人會出現與父母相同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癌症等。雖不敢說完全沒有遺傳的因素,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承襲了父母致病原因的生活習慣。基因是與生俱來的,但習慣可以靠努力和意志力改變。習慣的累積能使遺傳基因向正面或負面方向改變。

進食有「正確的吃法」,水也有「正確的喝法」。淨水器的水,除去了自來水中殘留的氯或其他化學物質,可以稱之為「好水」。水是奇妙酵素的好伴侶,而且喝水還有助於瘦身,因為交感神經受到刺激,使能量代謝旺盛,進而增加熱量的消耗。養成每天喝一千五百CC好水的習慣,對於容易累積多餘脂肪的現代人而言相當重要。水溫最好不要超過體溫,二十度C左右的水最能增加熱量的消耗。溫水較佳的理由是,進入體內的水要加溫至人體的恆常溫度,需要使用相當多的熱量。然而水太冷也不好,它會使身體突然冷卻,可能造成腹瀉或身體狀況失調。

想要減掉多餘的體重,就要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肥胖者並非因為肚子餓而吃,而是身體為了追求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和酵素,而使人產生肌餓感。如果每一口咀嚼三十至五十次,單是這樣就能自然減少食量。至於水果,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記得要在飯前食用。

規律的生活是防止消耗奇妙酵素、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欠缺的習慣。起床後所有的活動都會使用酵素,若以舒適的姿勢休息,即使只有十五分鐘,之前為了活動而使用的酵素,因為突然停止消耗,也會轉而活化恢復疲勞部位或維持恆定性的機能。安眠藥會大量消耗腦部的酵素,推測經常服用可能更早造成痴呆或阿茲海默症。

4 Replies to “不生病的生活-書摘”

  1. 很棒的分享!! 不過實在太多了…所以要慢慢看,慢慢吸收… ^_^<br />
    <br />
    Wawa玲

  2. 確實是蠻多的。加油喔~~娃娃玲,把身體調養好吧!

  3. 好樣的小惠<br />
    謝謝你用心的整理<br />
    難怪你越來越水了<br />
    看你體態輕盈起來 氣色很棒 相信好消息也會很快來到囉<br />
    很愛你<br />

  4. 好樣的小惠<br />
    謝謝你用心的整理<br />
    很棒<br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