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大江大海1949」



當你要在五天裡面辦出一場200人的記者會、一場200人的演講和一場300人的音樂會,會發現忙碌自然的成為常態和成為一種節奏。這並不是好事,但也因為忙碌開始成為習慣,才越來越熟悉在緊湊的行程中如何擠進看書的時間。極忙之中,「看書」成了消除疲勞的秘密武器,不論何時何地,書本攤開自成一番天地,讓人暫時忘卻繁忙的工作。

這二天看完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純屬偶然,在租書店裡看到順手租下。一看,不得了,若非隔天要上班,真想當晚拼著看完它(事實是也偷偷看到凌晨一點)。從「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到「大江大海1949」,發現龍應台的文字承戴越來越厚重(有時則沉重)的情感,有別於以往的犀利和理性。自省帶著溫柔,感嘆中帶些許無奈。但那感嘆不是淒苦的抱怨也非激情的傷感,而是看過太多走過太多的人才會自嘴角發出的一聲輕嘆。

前些年拿二次大戰當過整年度的閱讀主題,因此對「大江大海1949」此書所描述的大環境,也算做過點功課。可之前看二次大戰方面的書,講的都是歐洲,距離是遙遠的。可現在龍應台把這場戰爭搬到你我的身邊,至少對我來說,這才發現原來在熟悉的土地上或拜訪過幾次的對岸,人與人的生命曾經如此緊密串連。原來當我們用不同的視野去看同一個戰爭,會發現不論歐洲亞洲,在那樣一個大時代下人們默默承受巨大的痛苦,卻展現出一股堅強的韌性。

龍應台有如電影導演一般,橫跨不同國家: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德國、美國…,並透過11位耆老,37位主人翁的故事,將1949年前後這段史詩般的歷史驚心動魄的呈現。

今天恰巧與某知名雜誌的主筆聊到此書,曾經踏過台灣無數鄉鎮的他,很激動的說「能把這些人的故事都留下來多不容易呀!」

我並不打算介紹「大江大海1949」的內容,畢竟網路上都找的到。可我讀這書的時候,突然想起其實很少問過家中長輩屬於他們的歷史。或許他們一點一滴的生命,都在歷史的大洪流中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

我們今天所發生的一切,又會在未來改變甚麼呢?

One Reply to “我讀「大江大海19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