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


有人問我為何如此著迷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執著蒐集史塔克、卡薩爾斯、傅尼葉、羅斯托波維奇…,只要是被推薦的好版本。被這樣一問,皺眉想了想,不曉得,我回答。但…真的不曉得嗎?或許回憶太複查的連自己都懶的講。

怎麼形容…簡單的弦音有如躺在童年舊衣堆般的親切舒服,迴旋的樂音帶著我的心不斷探索眼所能望的遠處,或者裹起我藏在深深的泥土中,或像一陣風催促著我展翅飛去,甚或…救贖我,讓我的所有悲傷憂慮跟隨律動如煙消散,只剩下起初的自己,如同孩子般的純潔毫無瑕疵。

Starker的版本是我聽的最熟也是最鍾愛的,雖然喜愛的人並不多。第一次擁有的版本是1963-1965年的錄音。後來購得的則是Starker 92年的錄音。不論什麼心情怎樣的場合,在Starker 1991年發行的CD中,當第一個音符被大提琴拉出,頓時周圍的聲音都靜了,旋轉的電風扇滴滴答答的鬧鐘遠遠傳來的嘻鬧聲,所有一切的一切,世界充滿平和。規律如心跳般的音樂貼近內心深處,在某一些時刻那些樂章片段甚至讓我有心痛的錯覺。

呀!我也想起無數次邊聽著同樣的曲調目送離開的場景,也記得在最沒有盼望的日子,第三號組曲的前奏曲好像浮木一般在黑夜裡沉載著我的慌亂和迷惘,是黎明前的渾沌掙扎,是捆鎖中的摸黑亂撞。然後Allemande舞曲輕快的腳步朝著微亮的晨曦踏去,起初是猶豫的一步二步,隨著光亮越來越顯明,於是旅者終於信心滿滿的奔前。拉琴者的呼吸聲伴隨第五號組曲Sarabande緩緩規律的進行著,降E大調的Gigue舞曲則用一種沉思的方法在猛烈旋轉著。D大調的前奏則帶來希望的曙光,好像電影裡瀕臨滅亡的世界終於出現英雄。第六號組曲常為我帶來滿室的陽光,在烏雲密佈的壞天氣在沮喪憂鬱的低落中,在我還沒有任何信仰之前,那是我自認最接近神的時光。

前段時間在大陸的書店購進羅曼羅蘭的文選集,書中一篇評論如此說道:「音樂給我們顯示了,生命在表面的死亡下繼續奔流,一種永恆的精神在世界的廢墟中百花齊放。」

沒有什麼比這更一語道盡的了。

巴哈西低:
◎大提琴
STARKER‧1963~1965/Mercury
STARKER‧1992/BMG
CASALS‧1988/EMI
FOURNIER‧1961/大花
ROSTROPOVICH‧1995/EMI

◎小提琴
JOSEF SUK‧1970/EMI
HENRYK‧1976/PHILIPS
HEIFETZ‧1952/BMG
MILSTEIN‧1975/大花

◎鋼琴
GOULD/BWV988‧1981/Sony
其他煩不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