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版艋舺更有看頭?



看「艋舺」的過程一直有點分心。忍不住辨認起每個熟悉的場景:那是龍山寺旁邊的隘口!那是剝皮寮老街的後段!那是成都冰果室!那個入口好眼熟,是三水街市場嗎?於是當主角們話太多,很想快轉時(可惜不能),就用片刻空檔來玩猜猜看。「艋舺」不難看但也沒有好看到讓人不想快轉(這念頭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出現),得承認這真是個壞習慣。

有意思的是,當媒體不斷報導這部電影砸了多少錢、文化局有多出錢出力支持、漫天鋪地的行銷策略多有用、城市行銷之西區再造多成功。但為甚麼看完電影後,內心隱隱有個大膽假設:劇場版的「艋舺」會不會更有看頭呢?

這樣說不是沒道理的。電影「艋舺」為要創造出一個80年代的老萬華,劇組的佈景美術十分用心考究的去還原當時的街景、服裝和房間擺設。也因為錢已經砸下去了,當然要好好利用。因此重要的戲大多集中在幾個場景:Geta的家、太子幫的秘密基地、老街上(剝皮寮老街)、祖師爺廟口、妓女小凝的房間。次要場景如蚊子家的理髮院、和尚家的佛具行、山上小屋…等。本來「艋舺」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空間(老萬華)裡的封閉故事(幫派),影片中有許多畫面故意用高彩度色調來表現,製造出一種不真實、迷離又詭異的美。那樣的氛圍用劇場來表現,應該也很不錯,說不定力道是更凝聚的。

再來,走劇場版的好處是,演員們勢必要用更簡練的語言、更高張力的肢體動作來呈現。這樣有很多好處:1.沒有多餘的情節令人想快轉。2.可以享受故事裡無聲勝有聲的部份。而且可以想像的是,打著片裡的摺摺星光,如果原班人馬再搞一個劇場版且找吳念真來編劇,我想場次會場場爆滿吧!黑幫電影如「教父」、「四海好兄弟」或香港的「英雄本色」裡,影迷懷念的經典場景大都沒有對白,「艋舺」應該也有刻意想要營造出這樣的「經典場景」,可我記得的都是稍嫌太嘮叨的情節(編劇可以給觀眾更多想像的空間)。

「艋舺」裡的和尚對志龍內斂的情愫,不知為何讓我聯想起「羅密歐與茱麗葉」。說來有趣情節還真有些小小的雷同之處!好比羅密歐誤殺茱麗葉的表哥因而遭放逐,導致了後來的悲劇。和尚(阮經天飾)和志龍(鳳小岳飾)為了報仇而誤殺狗仔孩,引發狗仔孩的堂哥瘋狗出獄後,因新仇舊恨設下殺機。羅密歐與茱麗葉處處受阻就是來自於兩大家族的勢力。而和尚複雜的情感則來自於父親與志龍家族的糾葛。題外話,阮經天後段的那幕哭戲演的很棒,眼淚真實的令人發酸。

回頭來說,如果是劇場版的艋舺或許可以讓蚊子(趙又廷飾)的存在感更強烈和突出。多一點機會讓他把對母親又愛又恨的情感、對父愛的尋覓、友情的渴望、愛情的憧憬展露出來。總覺得電影裡的蚊子還少了點什麼,趙又廷演的不錯,但少了點說不出可以說服人的存在感。

陳珊妮的配樂幫電影加分不少。音樂讓一部可能在後段會很沈重的電影,添入不同的顏色,彷彿在漆黑的夜空綴上點點繁星。在主角發現現實世界的殘酷後,那柔美的歌聲讓人還有點做夢的餘力(或逃避?)

我想「艋舺」是成功了。無論你看過沒看過,喜歡不喜歡,它引發那麼多人討論的同時也代表它背後的每分努力都創造出話題吸引注意。然後,我會鼓勵你看完「艋舺」記得去萬華走走。為什麼?就像看完王家衛的電影,香港壓迫的建築和擁擠的人群都成了一種獨特的美。誰在看完「重慶森林」後,不會有種衝動去坐坐中環到半山那個全自動手扶梯呢?這樣說來,原來王家衛很早就知道電影是可以拿來做城市行銷的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