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事實的勇氣-凌晨密令和失控的正向思考

zero-dark-30-Chastain-1  
如果週末想懶洋洋的坐在沙發上,看部電影打發時間,選擇「凌晨密令」不能算是個好主意。導演凱薩琳畢格蘿上一部電影「危機倒數」讓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凌晨密令」再次超脫政治正確的詮釋,不禁為導演視野的高度鼓掌。

以逮捕賓拉登為主軸的電影,確實不像一般的娛樂型好萊塢影片。「凌晨密令」寫實的拍攝手法同時碰觸到國際敏感政治議題和大美國主義,也不難理解,為何這部優秀的電影在奧斯卡僅拿下最佳音效剪輯。

影片一開始,截錄911事件中無數的聲音對話,有親人間最後的留言、有充滿恐懼的嘶吼、有驚嚇的哭喊;鏡頭一轉,飾演中情局探員的潔西卡雀絲坦剛到巴基斯坦報到,她馬上面對的震撼教育就是在黑牢裡看同事對犯人用酷刑逼供。長達五分多鐘的逼供戲碼,據說讓奧斯卡評審不悅也讓美國國會對此片所揣磨的真實性感到火大。

無論如何,導演透過電影讓人回顧距離我們不遠的幾個國際重大新聞事件。但所採取的視角卻回歸「人」的本質。

我們看到當探員將犯人塞入一個狹迫的木箱時,攝影鏡頭瞬間切換成犯人的視野:從擁擠的木箱裡往外看著表情猙獰的探員。或者囚犯經過一夜逼供後,探員故意拿一罐果汁給他,囚犯畏縮的拿過果汁,喝下的瞬間,眼角一行淚水也不停滑下。

導演帶著觀眾思考。是的,911是其極可怕的暴行。但在維持正義的前提下,我們所做的都是對的嗎?這是個極難的提問,尤其對於在911受創甚深的美國而言。但這樣的思考異常寶貴。在施暴者和受暴者的兩端,都考驗基本人的價值和尊嚴,不論換成哪一個國家。

記得看過篇文章提到「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的作者分享,有德國同胞指責他不該胳膊往外彎再去數算德國的錯。但該作者反駁,「如果我們不能從歷史中盡量客觀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並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根本什麼都沒學到。」

這話鏗鏘有力執地有聲,值得省思。

 

kk0333505  

電影給我的刺激延續到今早,剛讀完芭芭拉‧艾倫瑞克寫的「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之前那本「我在底層的生活」也寫的非常好。這本書對主流文化「正向思考」提出大大的質疑。作者從自己罹患乳癌的經驗談起,從醫療機構到民間團體無不推行正向思考有利於病情,彷彿只要不正向思考就是患者的錯,一位精神科醫師將這種癌症病患的挫折形容為「被責備的受難者」。

最意外的是書中提到「正向神學」和基督教、其他信仰的關係。由於最近我有切身的觀察和體會,對這部份格外感觸良多。作者描述自己拜訪巨型教會後(超過二千人會眾)的感想:
….在他們的宇宙中,連神也只能扮演可有可無的配角。神不再神祕、不在令人敬畏,成了總管或私人助理,負責幫人處理超速罰單,在餐廳內找好桌席、取得出書合約。就連處理這些雞毛小事時,求神似乎也比較像是出於禮貌,而不是迫於需要的請求。(p.169)

在第五章被作者點名的都是鼎鼎有名的牧師和作家;帶領湖木教會的約爾‧歐斯丁也是「活出美好」的作者、寫「不抱怨的世界」的威爾‧鮑溫、喬依絲‧邁爾….等。作者也直指1980年代開始風行的「教會成長運動」,為了成長,不斷犧牲傳統信條。而在美國前四大巨型教會中,有三所在宣揚「成功神學」。剩下的那一所是馬鞍峰教會,他們雖對「成功神學」存保留態度,但也絕對是正向神學的陣營。

作者也提到正向神學帶出了「企業教會」現象:
….「企業牧師」不同,他們不斷拋棄傳統基督教教義,就算得力抗眾意、搞得雞犬不寧,他們還是在所不惜。教會市場研究揭露了一件事,那就是人們絕對不想聽人大談罪惡,不想認為自己很糟。若一星期只有一天不用忙於工作、處理雜事或洗衣服,那麼在那天,你大概連一小時都不想花在聽人警告你就快遭天譴、下地獄了。巨型教會和嚮往成為巨型教會的教會,需要有東西可以取代要求嚴苛的基督教核心教義,因此這些教義大多被正向思考給取代了,並非因為正向思考「真的」源自聖經,也不是因為有宗教經典可以加以證明,原因是正向思考能帶來滿意的「客戶」。(p.179)

在書的尾聲,芭芭拉‧艾倫瑞克並不能為「如果不正向思考,那到底該抱持哪種態度?」有完整說明。但她提出「防禦性悲觀」來平衡「過度的正向思考」。以駕駛車輛為例,駕駛者總謹慎觀察路面狀況,隨時準備踩煞車。

在樂觀看待未來以及謹慎追求事情真相之間(有時被誤會成悲觀),沒有標準公式也沒有最好的作法。在電影「凌晨密令」或「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書裡,皆有種獨立思考的勇氣,並非覺得事情過了就過了,也不是只追求表面和平。面對真實的勇氣,讓人真切踏實的面對錯誤因而有真實改善的契機。或許這樣的勇氣,是我們常需要放在禱告裡去祈求的智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