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V.S 美食印象


 
我仔細算過,從1997年當基督徒到現在,總共搬過11次家。最遠一次搬家的距離是從台南到台北。最短的一次新家和舊家只相隔二個街口走路大約十分鐘的距離。

幸好,我喜歡求新求變,每次搬家過程雖然麻煩但卻令人充滿對新家許多的期待和幻想。也因為搬過那麼多次家,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會騎著摩托車在新家附近嘗試走每條不同的小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到底有幾種路線組合。明查暗訪附近最便宜的菜市場到最道地的小吃。探索的過程是種樂趣也是種興趣。常常出人意表的發現則是最棒的驚喜。

雖然市面上那麼多的美食雜誌和書籍,但某種程度而言美食之所以「美」,應該還包涵當時飲食者的心情,否則怎麼會有「食不知味」的成語呢!好比台南,時時惦念再去好好吃它一回的不是蝦仁肉圓也不是蝦捲或安平豆花。

早上去廣安宮來碗濃稠鮮甜的虱目魚粥開始美好的一日,矮矮的木桌木板凳隨意擺在廟埕前,老舊攤子上熱騰騰的魚粥,滿地吃剩的魚骨頭和撿食的小貓小狗,常嚇壞不少重視乾淨的外來食客。夏天不能不提瘟神廟前大樹下的燒烤配啤酒,有次與幾個友人在此圍桌吃飯,不小心碰撞到後面一桌刺龍刺虎的兄弟,差一點擦槍走火演出全武行。中正路巷子裡沒有招牌的小卷米粉和傳統八寶冰,每次和欣娣總是不辭勞苦騎著摩托車幾天就要來吃上一回。開山路邊一碗十塊的乾麵免費附湯卻是燉的芬香撲鼻的大骨肉湯,重點是肉還多的不得了。東門圓環的牛肉湯店、石精臼的海產粥…。這些小吃除了食物好吃還有許多與友人共食的美好回憶。

近幾年,光是在六張黎短短四年間就住過三個地方。深獲我心的小吃就屬黎富公園旁的台灣鹹粥(頓時發現自己好像還蠻愛吃鹹粥的),老闆的龍鬚菜涼拌做的特好,我請教了幾次回家照做卻怎麼也做不吃那樣清爽的味道。黎孝公園對面黃昏才推出來賣的八寶冰。阿輝鵝肉的小菜、鵝腸和崇德路上麵店的油豆腐和豬頭皮小菜。

住溫州街的那一年,最喜歡的是溫州公園對面的大葉麵店,老闆麵食做的用心。一碗雞絲麵,夏天刮些橙皮增添香氣開胃,冬天就加海苔粉。還有已經推薦給不知多少人的Bongos (溫州街74巷5弄3號),吃過他們現烤美式牛肉漢堡,至少半年對麥當勞漢堡沒興趣。再來就是新生南路上的得意麵包店,他的雜糧麵包是我和KIMI的最愛,平日冰冷凍庫想吃拿出來微波幾秒或烤一下,全麥的甜香和各式豐富的堅果以及像貝果的口感,十分好吃!

現在搬來永春站附近,這一區開發的早某些地方頗有台南的味道,老老舊舊的自然美食也不少。首推當然是松山夜市裡的麻油豬肝湯和旁邊的蚵仔煎、三鮮湯。後山埤捷運站出來的仙草攤也是我們家姊妹的最愛。新家住不久,許多美食陸陸續續開發中,當然最受益的就是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自然也跟著吃喝快樂。往這種角度想就覺得搬家真好。

One Reply to “搬家 V.S 美食印象”

  1. 哇~看完就覺得原來搬家這麼精彩偶豐富耶!未來我也會經歷到嗎?<br />
    不過我是朝九晚五上班族,晚上又一堆活動,到家就粉晚了,<br />
    沒時間逛現在姐妹之家附近有啥好吃的,但下次我周六晚些回家<br />
    可來嘗試找附近有啥好吃的老店,呵~身為當地人卻不知當地好吃<br />
    的東西,真訴不好意思呢!<br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