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三多屋採買海鮮去-3

001.JPG 

到達中央市場時大約凌晨五點鐘,天色逐漸清亮起來。

007.JPG

李大哥跟我解釋,中央市場八成以上的商品以冷藏和冷凍海鮮為主,不像基隆崁仔頂幾乎都是鮮貨。

我是第一次進來中央市場後面這個專門供應批發商的漁市。過往都是到前面開放給一般民眾的市場。

放眼望去整齊有序的保麗龍箱堆疊的十分整齊,與基隆漁市那種亂中有序大異其趣。

014.JPG  

用保麗龍裝好的漁貨等待各地的餐廳和買家來批貨。

003.JPG  

台灣海域的常見魚類:鬼頭刀(市場俗稱萬魚或萬仔魚),這種魚在海產店常拿來做糖醋或味噌湯,味道都挺好。

004.JPG  

電子看板上正進行各種漁貨的競標。

005.JPG  

老闆們都聚精會神的聽標競標中。

006.JPG  

看板上顯示各家買家標價的狀況。

011.JPG

在中央市場的時候李大哥和小蔡顯得更為忙碌,一下就不見蹤影,只交代我別走太遠。於是我就自得其樂的東走西逛四處拍照。

注意到每家廠商都有一個店章,買賣時就以店章證明下訂。為了方便,許多人乾脆都把印泥綁在手上。李大哥在中央市場裡的好友陳先生見我想拍照,大方的把手湊過來讓我拍一張。

012.JPG  

還有一件事很有趣。很多買家都拿著鐵鉤,鉤住自己剛買到的漁貨籃在市場裡四處走動。

009.JPG  

其實他們走路的速度很快,我都是小跑步在後面追著才勉強拍到。

010.JPG  

漁市地板非常潮溼,當初決定穿雨鞋來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驕傲中~)

過了好一會兒,李大哥不知從哪冒出來,說帶我到後面看一下生魚片處理的過程。

017.JPG 

原來在中央市場裡,也有專門處理生魚片的地方。李大哥解釋這些生魚片通常會有飯店自助餐或大型餐廳來採買。

018.JPG  

剛剛處理好的鮪魚生魚片,魚身整理的很漂亮。

019.JPG  

低溫處理場的主刀師傅。剛忙完的師傅十分熱絡開心的跟我們講話,但實際上我能聽懂得大概不到五成,只好一直傻笑。

020.JPG  

中央市場同時也是進口海鮮的集散地。照片中是肥美的帝王蟹。李大哥試吃後顯得滿意,先帶上一盒。

021.JPG  

這魚長相很特別,問了魚販名字,可惜後來忘了。知道的朋友再幫我補充一下。

022.JPG  

李大哥採買的差不多,我們走回車子旁。小蔡和另一名伙計周先生已經在調整魚貨,將貨品搬上車。

023.JPG 

回到三多屋店裡大約六點多。已經有餐廳老闆和客人等著採買。與李大哥相熟的餐廳老闆,看大夥正忙碌下貨,自己就一邊試著撈起一隻超大的珍珠石斑。

024.JPG  

這隻石斑在大水缸裡已住幾天把環境都摸熟了,餐廳老闆來來回回的跟它過招就是無法撈起,後來還是把李大哥找來,兩人一前一後包抄把大石斑給抓住。

他們說石斑離水就沒力氣,這倒是真的。剛在水裡可兇狠,水花拍的老高,一離水面就動也不動靜靜躺著。

025.JPG   

另一頭有客人已經再等著買生魚片。只見李大哥快手的洗魚殺魚,沒一會功夫就將一大隻魚整理的差不多。

026.JPG  

新鮮的生魚片發出緊實的閃光,十分誘人!

027.JPG  

在三多屋總能遇到有意思的客人。Iris帶著女兒一早就來買生魚片,我們因等魚的同時無事可做就閒聊起來,Iris愛交朋友的熱情真讓人難忘。我買了兩小隻馬頭和竹莢、大隻透抽和海瓜子,期待回家後中午就能吃到新鮮海鮮。

感謝李大哥不嫌麻煩願意帶上我去基隆和中央市場批貨。即使凌晨二點多起床,經過三小時多繁瑣辛苦的批貨過程。六點多三多屋店門一開,面對客戶,每個人依然精神抖擻笑容可掬。只見人潮不斷的湧進,將近九個小時的營業時間不過才剛拉起序幕。我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從三多屋裡裡外外的工作夥伴身上,真體會到「做哪行愛哪行」的精神。

回到家已經八點半多,回去睡個回籠覺直到十二點,起床後開始動手煮飯。感謝胖達媽事前的準備功夫,以及郁涵做我的小助手幫忙。不到40分鐘,四道菜就全做好了。

剛好大家都出門去,所以今天的海鮮就只剩我和郁涵獨享。為怕胖達媽沒吃到日後碎念,我還是很識相的每道菜都留了點。

 

香烤竹莢魚

031.JPG  

香煎馬頭魚

我最愛吃煎的脆脆的魚皮。兩面煎的赤赤的馬頭魚,吃的時候再淋上點檸檬汁、灑點白胡椒,簡單又美味!要特別感謝蓉慧這次出國願意不辭辛勞幫忙帶回厚重的平底鍋,讓我在上隻平底鍋被弄壞後,終於可以重溫煎東西的樂趣啦!

028.JPG  

蠔油醋溜中卷

新鮮透抽實在太好吃了!彈牙的口感讓人難忘!

029.JPG 

九層塔辣炒海瓜子

這道菜應該是每個人去熱炒店的必點。新鮮的海瓜子鮮甜十足,越吃越涮嘴。

030.JPG   

這次跟拍的過程讓我想起慢食運動的發起人卡爾洛·佩特里尼在「慢食運動」書中所訴。

「特性並不存在於一個過程的開始,而是存在於這個過程結束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定要談根的話,就用一個比喻描述一下我們食品文化的歷史:它就像一棵植物,根扎得越深,長得就越大。它的果實在地面上清晰可見、廣泛、錯綜交替,那就是塑造我們的歷史。」

記得幾年前曾受邀去花蓮某飯店體驗時,十分訝異發現餐廳自助餐所提供的海鮮竟然有一半是進口海鮮。不可思議之處是,我人不就在花蓮海邊旁嗎?不代表花蓮海域有極豐富的漁獲海鮮可供選擇嗎?但為何為了統一採購而繞遠路去食用國外的海鮮呢?這段直白文字後來飯店委婉的請我換個說法取代。

當我們越來越了解食物在端上餐桌前它們曾走過的歷程,我們會由衷感謝大自然豐富的資源(它們不會永遠存在的)以及經過各行各業多少人的辛苦和付出,我們才得享美食。

抱著感謝的心,我們開動吧!

4 Replies to “跟著三多屋採買海鮮去-3”

  1. 這一篇對於什麼都沒吃到的人….實在太殘忍了 T_T

  2. 那紅色長條狀的魚叫做馬鞭魚,台語俗稱它"火管",因為長太怪,以前大概是漁民自己吃,後來有些餐廳開始用,因為肉質有彈性(白肉)口感清淡,很多日本料理店都拿現流貨做生魚片或握壽司。

  3. 感謝解惑~這麼瘦的魚可以做生魚片呀?好想吃吃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